药品快检的湖北模式――从美国FDA来鄂学习说起
来源:省药检院发布时间:2011/09/30浏览次数:3199
分享到:

      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食品药品监管最权威机构――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简称FDA),日前派遣3名技术专家来湖北专门学习药品快速检测技术,令之前名不见经传的湖北药品检验技术走入公众视野,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湖北药检技术站在世界潮头
  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FDA以其严格的监管和完善的技术备受世界推崇,也一直是中国同行学习的标杆。要想获得其认可,必须有硬功夫。FDA技术专家在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现场验证了药品快检技术。
  在相互隔离状态下,FDA专家拿一种真假混杂的中药材送给技术人员检测,技术人员拿着药材对着近红外“枪口”一扫,一分钟内电脑屏幕就显示出检测结果,准确无误。FDA专家伸出了大拇指。
  他们还饶有兴趣地考察了襄阳、仙桃等地药品检测车,对我省应用快检技术保障基层药品安全给予高度称赞。
  昨日,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党组书记李丹平介绍,自2004年起,该院参与了国家药品快速检测车及车载近红外技术的研究,并承担我国首台药品检测车试运行,以药品检测车为载体的药品快速检测技术是药品抽验技术的一次革命。
  药品检测车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监管效能。
  以前,枣阳市药品稽查人员送一批可疑药品到襄阳市药检所,平均需要10天左右,等检验结果出来后可疑药品或许已经销售。现在,稽查人员通过药品检测车发现可疑药品后立即与生产企业联系,得到确认后当场进入立案调查程序,及时有效控制住假劣药品。
  快检技术还能避免药品资源浪费。传统药品抽样时数量多,药品受到破坏,不能再销售,如果碰到一些贵重药品,一旦抽样没有问题,被抽验对象承担的成本较大,尤其是农村医务室和个体诊所使用药品数量有限,根本达不到抽样药品规定所需数量。现在稽查人员拿着可疑药品对着检测车上的近红外仪器进行扫描,既不打开包装,也不破坏样品,没有问题的药品可以再销售。
  到襄阳、仙桃等地现场观看了我省药品检测车运行后,FDA专家表示,药品快速检测技术是世界药品检验的潮流和方向,湖北牵头研发的中国药品快检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优势和运行模式已经站在了世界潮流的前沿。
  快检技术突破凸显创新价值
  众所周知,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体而言都落后于美国FDA,但是处于局部领域的药品快检技术实现了突破。
  2004年,第一台药品检测车落户湖北试运行时,车上的近红外技术模型还不完善。我省药检技术人员不断创新,逐渐开发了一批快检方法。
  襄阳药检所新建斯达舒、白加黑等9个常用药品新模型,并依此连续检测出斯达舒、伊曲康唑胶囊等21个品批的假药。襄阳药检所还建立了乳膏剂类药品的近红外模型,扩大了检测剂型范围。
  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院长姜红介绍,全省药检技术人员连续4年共计建立了172种快检方法,其中“药品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院承担的2010年国家药品评价抽验7个品种质量分析报告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和优秀奖。由该院起草的196个药品标准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上海、广东、浙江等国内50多个省市代表团到湖北学习药品快检技术,泰国、美国等国相关技术人员到我省考察药品检测车运行。
  研究服务于检验,检验服务于监督。姜红认为,现在药品造假技术越来越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药检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创新,研究出更多快检技术以服务于药品监管,提升群众安全用药水平。
  新事物运转需构建良性机制
  药品检测车是个创新性平台,把以往分开的药品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管结合起来,能较快提高监管效率。
  襄阳市药检所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该所药品日常监督抽验发现假药命中率为19%,2006年检测车运行后,命中率达到67%。2007年至2010年,全省药品检测车运行5.2万公里,监督检查涉药单位3.2万家次,现场筛查药品12万批,发现不合格药品的综合效率提高了4倍。
  但有些地方对检测车作用认识不够。全省17个地市州各有一台药品检测车,但目前仅襄阳、宜昌、仙桃等地运行情况良好,有些地方工作相对滞后。
  为提高药品检测车运转效能,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完善抽验机制,将药品质量抽验纳入地方药监部门考核体系,并将绩效考核与抽验经费挂钩,以推动地方工作积极性。
  目前,我省正在建设华中最大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专家认为此举将提升我省核心竞争力。

 

(消息来源:湖北日报 社情观察 2011年9月15日)